李白35岁:徘徊在内卷与躺平之间

2023-07-27 19:54:28 来源:腾讯网

李白35岁:徘徊在内卷与躺平之间

启风/文


(资料图)

李白的确切生卒年,至今是一个悬案。他生于武则天统治末期或唐中宗复位之初,可究竟是圣历二年(699年)、长安元年(701年),还是神龙元年(705年)或二年(706年),没有定论;卒年也有宝应元年(762年)、广德元年(763年)、大历二年(767年)等多种说法,莫衷一是。

好在今天要说的只是李白的35岁,暂且不用管他的卒年。至于生年,我们就选一个最常见,也最被认可的时间——长安元年(701年)。这一说法最重要的证据是李白757年所写《为宋中丞自荐表》,他在文中自称“年五十有七”,掐指往回一推算,很容易得出701年出生的结论。如果确信此说,那李白35岁当在735年,对应农历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至二十三年十一月。

这一年,中国正处于所谓“开元盛世”之下,李白眼前还是一片四海升平的景象。

放空:餐霞楼上思寻仙

李白15岁起学习神仙方术,成年后遍访名山大川,结交了不少帝师级的著名道士。首先是司马承祯,他身为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,先后蒙武则天、唐睿宗、唐玄宗召见,在道教内地位崇高,李白于江陵初见其人,就被他称赞“有仙风道骨”。其次是吴筠,司马承祯的师侄,他深受唐玄宗器重,李白与之颇有来往。第三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胡紫阳,李白在他那里迈过了35岁门槛。

图:不知何人所绘的司马承祯

在随州仙城山(今名现光山),李白与胡紫阳相识,并同其弟子元丹丘结下一生友谊。李白给元丹丘写过13篇诗文,另外在4篇诗文里提及他,说元丹丘是李白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为过。李、元二人多次结伴同游,开元二十二年他们又往随州拜望胡紫阳。这一次,李白还带来了在洛阳结交的新朋友元演。元演出身官宦之家,财力雄厚,然而无意仕途,一心学道,与李白一见如故。

在餐霞楼上,胡紫阳给李白等三人开了小灶,秘传修仙之法。所谓“餐霞楼”,顾名思义,就是拿朝霞当饭吃的地方,一个人如果能靠吃朝霞为生,自然就离羽化登仙不远了。在这里,胡紫阳由道家永恒的“混元”话题谈起,从宇宙之始、天地初开,一步步深入主题,为他们传授“金书玉诀”。李白没有说自己在这堂私家大课上学到了什么,推测一下,大约就是腾云驾雾、辟谷养生之类的神仙道术吧。以师承来看,李白可以算是胡紫阳的俗家弟子,列名在司马承祯的门墙之内。

课程之外,李白与胡紫阳、元丹丘说到了仙城山的壮丽,一旁的元演越听越向往,当即表示要上山寻访仙人。不久,他们在餐霞楼摆下酒宴,请来随州地方官一起为元演送行。

宴席上,仙乐奏响,歌女起舞,师徒间、朋友间、偶像和粉丝间,大家频频举杯,很快就醉倒在地,李白更是直接躺在了随州地方官的大腿上。乘着酒兴,李白写下《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》,坦言自己很想与元演一起寻仙问道,可惜现在还放不下出仕的欲望。

提及仕途,李白大约会想起这年早些时候在荆州的遭遇。他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礼贤下士,喜欢提拔年轻学子,于是专程递上一篇《与韩荆州书》,力陈“生不用封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。这一次干谒的结果,与几年前写的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一样,渺无回音。

所谓干谒,就是通过朝中达官贵人的举荐当官。唐朝虽然实行科举取士,但录取人数很少。开元年间,全国每年仅录取100人左右,其中进士科占1/4,明经科占3/4。同时,荐举也是合法的,没有背景的读书人们,为了尽快平步青云,争先恐后地走门路、求赏识,李白不过其中的一个。

躺平:客居北都任逍遥

在随州与元丹丘、元演分手后,李白回到安陆。安陆位于湖北的东北部,李白27岁时,在这里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。许圉师在唐高宗时期位高权重,但没留下什么事迹和影响,算不上名臣,要不是有一位成为大诗人的孙女婿,可能早已不为人知。李白从许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,让他可以较为从容地漫游四方。许氏为李白生下一儿一女,分别取名伯禽、平阳。

开元二十三年春,李白归家与妻儿团聚。李白与许氏虽然聚少离多,但感情很好,给妻子写过不少诗。其中有一首《赠内》——

“三百六十日,日日醉如泥。虽为李白妇,何异太常妻?”

这里所谓“太常”,指的是东汉人周泽。他任太常时常在斋宫值班,有一次生病了,妻子关心他,就到斋宫看望,反被周泽以擅入斋宫的名义,关进了大牢。李白诗中化用周泽的典故,既是对自己饮酒无度的自嘲,也是对妻子心怀歉疚的一种表现,轻松俏皮,足见夫妻和睦。

李白在安陆陪伴妻子几个月后,收到了元演的来信。这时,元演已经游览了仙城山,计划到太原探望父亲,邀请李白同往。于是,李白与妻儿道别,再一次启程北上。李白与元演先在洛阳会面,他们“五月相呼渡太行,摧轮不道羊肠苦”,一路边玩边走,大约在夏初左右抵达太原。

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,重要性仅次于长安、洛阳,号为“北都”。北都留守是此地最高军政长官,他作为皇帝的代理人,通常兼任太原尹、河东节度使等职,肩负防御突厥入侵的使命。

在后来所写的《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》中,李白称元演的父亲“作尹并州遏戎虏”,似乎时任太原尹。可是,遍查传世文献,在开元年间,无论北都留守,还是太原尹都没有一位姓元。如果李白没有写错,也没有替好友父亲吹牛的话,那元父当的或许是太原少尹,即太原尹的副手。

图:南宋人梁楷所绘《太白行吟图》 (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)

元家父子非常慷慨,让李白受到了最盛情的款待。在元府,美食与美酒供应不断,李白每天都能纵酒狂歌,以至发出“使我醉饱无归心”的感叹。酒醒之后,李白与元演要么结伴游览晋祠,追思古人;要么乘舟出行,欣赏美景。兴起之时,他们更是携歌伎、舞女同游。这一切正是——

“时时出向城西曲,晋祠流水如碧玉。浮舟弄水箫鼓鸣,微波龙鳞莎草绿。兴来携妓恣经过,其若杨花似雪何。红妆欲醉宜斜日,百尺清潭写翠娥。翠娥婵娟初月辉,美人更唱舞罗衣。清风吹歌入空去,歌曲自绕行云飞”。

这种潇洒从容的躺平经历,在李白一生中也不多见,因此时隔多年后依旧无比怀念。

人脉:未曾搭救郭子仪

按照流传的说法,李白在太原做了一件拯救大唐的事——帮助犯罪的郭子仪重获自由。后来郭子仪投桃报李,在李白因附从永王谋反被问罪时,也伸出了援手。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晚唐人裴敬的《翰林学士李公墓碑》,他在会昌三年(843年)前往当涂拜祭李白,写下这篇文章。

裴敬从什么地方听来的这个故事,我们不得而知,反正到了北宋时,宋祁、欧阳修等编《新唐书》,把李、郭互救的事言之凿凿地收录到了《李白传》里,使之成为所谓“正史”的一部分:

“初,白游并州见郭子仪,奇之。子仪尝犯法,白为救免。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,有诏长流夜郎。”

整个故事都没有一丝细节,李白在太原怎么见到的郭子仪?郭子仪犯了什么法?李白又是找谁求的情?李白获罪后,郭子仪在何时何地要拿官位给李白赎罪?这些都没有交代。

从情理上说,李白当时在太原高官府上做客,郭子仪要是一个犯法的士兵,想救一下确实不难,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。问题是,郭子仪出身高贵——郭家累世为官,在北魏、西魏、隋朝出过不少太守、刺史、太仆、卫尉等,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也很早就出来做官,官至刺史;夫人家世不错——妻子王氏的高祖王长谐是大唐的开国功臣,父亲王守一做过王府的幕僚;自身仕途更是平稳——中武举后,没有当过一天大头兵,就出任从九品下的小武官,到开元二十三年已经做到北庭副都护或安西副都护,是为正四品上的方面大员了,不是一个白丁诗人所能施救的。

再说,郭子仪在开元年间,没有于太原任职的经历,李白想去结识郭子仪,也没有机会。如果李白救过郭子仪,或者他曾被郭子仪救过,以李白的性格,不可能不在任何一首诗中炫耀。

图:郭子仪(见于清人上官周所绘《晩笑堂竹庄画传》)

在西方也有一个和李、郭互救非常像的故事,发生在弗莱明和丘吉尔之间。说是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乡村,一对农民父子救了一个掉入粪池的孩子,孩子的父亲为报答他们,将农民的儿子带往伦敦上学,这个被救的孩子名叫丘吉尔,后来当上英国首相;农民的儿子是弗莱明,成为生物学家。二战时期,丘吉尔在非洲患上肺炎,弗莱明带着自己发现的青霉素,再次救了丘吉尔。

故事很感人,可惜完全是编出来的。首先,丘吉尔父子、弗莱明父子的年龄对不上,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在故事中那个时间段相遇;其次,丘吉尔患上肺炎后,是被莫兰男爵用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治愈的;第三,丘吉尔在1946年时明确声明过,以上他和弗莱明的故事纯属虚构。

无论东西方,编这样的故事其实都是为了宣扬“教化”,所谓积善成德,好人有好报。不过后人给李白编这个故事,可能还有其他原因,比如认为李白一生太过平淡、无趣了,与诗篇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截然不同,于是人为地给他加一些“料”。李、郭互救是“料”,铁杵磨针、高力士脱靴、醉草吓蛮书、捞月溺死也都是“料”,它们尽数属于靠不住的小说家之言,万勿当真。

内卷:仕途路上竞争多

在太原,李白没有遇到未来的大唐救星,可也结交了一些其他朋友。

李舒是其中之一,他时任太原下属某县主簿,官阶正九品上,负责核查往来文书,协助县令审理案件,以及在州试、府试中充当考官等。郁贤皓评注《李白全集》,推测这位主簿和宰相李道广之孙李舒为同一人,后来官至工部郎中。李白称李舒为“从兄”,不排除有一定攀附的意思。

李白客居期间虽然不忘经营各种人脉,但还是没能抓住一个好机会。这一年,唐玄宗下诏,命五品以上官员,及地方刺史各推荐一名“有霸王之略、学究天人之际,及堪将帅牧宰者”,即有胆略、有学问,能充当宰相、将帅的人,到帝都长安参加“制举”——为特殊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。

李白没有得到元演父亲或其他官员推荐,而他在太原的几位朋友,包括阳曲县王县丞、贾县尉,以及石艾县尹县尉,都被幸运地选中赴京。

或许由于主簿的职责包括选拔人才,或许只是单纯地出于友谊,李舒在南栅设宴给王、贾、尹三位送行,并请李白作陪。在筵席上,李白写下了《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》,这里“赞公”、“少公”分别是唐人对县丞、县尉的尊称,而非三人的名字。

那一天,他们吃的很丰盛。按照李白文中的说法,美味佳肴五光十色,看上去像霞光一样炫目;大家频频举起插着羽毛的酒杯,一饮而尽。酒足饭饱之后,他们走出包厢,凭栏远眺,只见汾河水像镜子一样明亮,映照得北都神气非凡;群山如屏风般排列,绵延直至塞外。不久,日沉西方,月亮从海面上缓缓升起,李白等人面对如此美景,暂时忘记了对前途未卜的焦虑。

为了鼓励朋友,李白不吝溢美之词。他说,王赞公乃“神仙之胄”,对于千古兴衰、万事之理,无所不知;贾少公擅长写文章,就像笔海中的大鳌、辞场里的猛虎;尹少公更不得了,身具治理国家的宰相之才,既可以舌战群儒,也能挥舞宝剑。李白相信,以他们三人的才华,一定可以在帝都闯出一片天地。他说,“剑有隐而气冲七星,珠虽潜而光照万壑”——宝剑即使被深埋起来,它的剑气还是会冲向九霄;明珠潜藏在海底,其光芒一样可以照亮群山。李白说这句话显然不只是鼓励王赞公、贾少公和尹少公,同时也是给自己打气,憧憬着宝剑出鞘、明珠出世那一天。

三人到长安后,应该没有富贵,也没有发达,毕竟他们连名字,以及任何一篇诗文都没有留下。参加这一年制举的还有一位名人,那就是曾写下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名句的高适,他同样是乘兴而去、无功而返。无论是那三个平常无奇(当然不是李白吹得那么才华横溢)的基层小官,还是这位后来飞黄腾达的大诗人,都是李白仕途上的竞争对手。

图:相传为李白所写的《上阳台帖》

唐朝读书人入仕的另两条道路,“内卷”程度同样惊人。我们上面说了唐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少,这里得多补充一句,那时每年应考的人并不少。唐玄宗时期,每年有1000—1500人进京赶考,考中进士或明经的几率不过6%—10%,与现在985、211院校的高考录取率大致相当。

李白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,有人说他是不屑参加,不愿一步步逐级升迁;也有人说他由于出身问题,户籍信息不全,或者出身商人、宗室之家,被禁止参加。反正李白不会是觉得太难而拒绝,因为他执着的干谒之路竞争更激烈。我们从语文书上知道的那些诗人,初唐的王勃、卢照邻,盛唐的高适、杜甫,中唐的李贺、孟郊,晚唐的李商隐、杜牧,全部写过干谒诗、干谒文。这些人除了少数幸运者如高适,大多数郁郁不得志,以小官或布衣终老。

拒绝躺平的李白,一生都没有停止干谒。按照不同学者统计,李白留存下的干谒诗在40首左右,绝对称得上是盛唐“卷王”了。

沉淀:35岁后重新起航

在太原,李白还留下两首诗,一名《赠郭季鹰》,勉励友人与自己一定能“一击九千仞,相期凌紫氛”;一名《太原早秋》,写的是在北都无人赏识、报效无门,想要回归故里。

开元二十四年(636年)初,李白告别元氏父子,离开太原。他先是北游雁门关,随即南下洛阳,前往嵩山与元丹丘、岑勉相会,有了《将进酒》中写的“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”。

度过了在躺平与内卷中徘徊的35岁后,李白又开始游历各地,寻求机会。就这样过了六年,到天宝元年(642年),李白多年积累的人脉——不是达官显贵、不是诗人圈子,而是道教教友,终于发挥作用,他仰天大笑出门去,成了唐玄宗身边的一名翰林待诏。

那么,究竟是谁推荐的李白?说法有两种,一种是说司马承祯的师侄吴筠被唐玄宗召往长安,他随之推荐了李白;另一种是说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,她身为唐玄宗的妹妹、司马承祯的弟子,的确也有推荐的能力和动机。李白有幸获得唐玄宗垂青,除自身诗名外,其道教信仰显然也是重要因素。
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司马承祯这位对李白思想、仕途都有莫大影响的人,就是在李白35岁,即开元二十三年去世的。

本文原刊于《同舟共进》2022年第8期,题为《李白的35岁》,署名杨津涛。

参考资料

1、《旧唐书》,中华书局

2、《新唐书》,中华书局

3、郁贤皓:《李白全集校评》,凤凰出版社2018年

4、詹鍈:《李白诗文系年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

5、安旗、薛天伟:《李白年谱》,齐鲁书社1982年

6、周勋初:《李白评传》,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

7、周勋初:《高适年谱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

8、穆渭生:《郭子仪评传》,三秦出版社2000年

9、源陵:《对李白生卒年新考之我见》,《内江师专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1990年第3期

10、舒大岗、黄修明:《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》,《文学遗产》2007年第5期

11、丁放:《玉真公主、李白与盛唐道教关系考论》,《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6年第4期

12、罗宗强:《李白的道教信仰》,《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)》

13、郁贤皓:《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》,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》1993年01期

14、刘华云:《李白在山西的游踪与诗歌》,《晋阳学刊》1981年第4期

15、冷明权:《李白与随州》,《湖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1986年第1期

16、吕华明、张文德:《李白

17、嗣响:《李白:但愿一识韩荆州》,《文史杂志》2019年第4期

18、李永:《唐代的北都留守》,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》第四十辑

19、丁海斌、张思慧《作为军镇制陪都之唐北都太原研究》,《中原文化研究》2020年第6期

20、陆冰:《唐代留守研究》,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

21、裴斐:《李白的传奇与史实》,《文学遗产》1993年第3期

22、郭相宜:《李白干谒考》,《中国李白研究(2013年集)》

23、邓锡斌:《论初盛唐文人干谒之风的成因》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08年第5期

24、韩立新:《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》,河北大学2013年

25、吴宗国:《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1981年第1期

26、郎宝如:《“李白不屑科举说”考辨》, 《内蒙古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01年03期

27、阎琦:《关于李白的户籍、婚姻及科举的余论》,《中国李白研究(1992-1993年集)》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出行请注意 这趟铁路班车每周末开行

下一篇:最后一页